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打响以来,关税的你来我往,使得世界经济风云突变。特朗普打着“美国优先”的口号,对中国商品祭出了高额关税的“大棒”,企图迫使中国在贸易规则上做出让步。但事与愿违,这一策略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,反而像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。就在双方在谈判桌上反复拉扯之际,一个看似局外的赢家却悄然登场——澳大利亚。这个美国的“铁杆盟友”,竟然在这场混乱中暗自得利,把原本属于美国的部分市场收入囊中,连特朗普本人恐怕也始料未及。
谈到这场贸易战的“副产品”,最显著的就是意外的市场转移。2018年3月,特朗普依据《1974年贸易法》第301条,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总额高达600亿美元的关税,理由是“中国侵犯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”。中国很快展开反制,针对美国商品征收同等规模的关税。从此,中美关税大战一发不可收拾。到2025年4月,美国对华部分商品关税甚至飙升至104%乃至145%,让进口成本高涨。中国不得不寻找替代来源,煤炭、大豆、牛肉、液化天然气等大宗商品的美国供应链几乎全被挤出。市场却不会空白,澳大利亚正好乘虚而入。作为资源出口大国,澳洲的铁矿石、煤炭、天然气和农产品顺势填补了缺口。例如,美国煤炭因关税丧失竞争力,澳洲煤炭出口量应声上涨;美国大豆和牛肉的真空地带,也被澳洲农产品逐步占据。液化天然气市场同样如此,美国本想依靠页岩气进入中国,却因贸易摩擦遭阻,而澳洲的能源产品反而成为首选。2024年,澳大利亚对华出口额创下1405亿美元的新纪录,其中铁矿石、煤炭和葡萄酒等商品表现尤为亮眼。而与之相对,美国对华出口一路下滑。可以说,特朗普原本意在打击中国,最终却意外把利益拱手让给了澳洲。
澳大利亚能在中美对抗中脱颖而出,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缘政治与经济角色。作为一个人口仅2600多万的国家,澳洲国内市场规模有限,经济高度依赖出口。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,对能源与资源的需求几乎不可替代。2023年,中国对澳洲出口的占比超过30%,稳居首位。而美国虽是其长期盟友,但双边贸易并不对等。澳大利亚在对美贸易中长期逆差,还需花费巨资购买美制武器和技术服务。相比之下,中国市场的实实在在收益,让澳大利亚看清了经济依存的现实。可问题在于,安全层面,澳大利亚又不得不依靠美国作为“后盾”。在南海与台海问题上,澳洲屡次参与美日澳军演,配合美国“自由航行”的战略姿态。但同时,澳洲总理阿尔巴尼斯也在公开场合积极肯定中澳经贸合作的重要性,称赞取消贸易限制是“双赢”的结果。这样的两面策略,使澳洲既获取了经济红利,又维持了安全保障。
对比之下,前任总理莫里森的政策则显得冒进。2020年,莫里森政府执意跟随美国,对新冠病毒溯源问题大做文章,导致中国对澳洲煤炭、大麦和葡萄酒实施限制。结果澳洲经济损失惨重,葡萄酒堆积如山,煤矿工人失业抗议。阿尔巴尼斯2022年上台后,迅速调整对华政策,强调“经济合作不等于政治站队”,积极修复关系。在他的推动下,中澳关系逐渐回暖,中国陆续取消了针对澳大利亚的多项贸易限制。由此,澳洲才得以在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实现所谓“逆袭”。
然而,这份红利并非长久之计。澳大利亚如今的处境,犹如走钢丝的演员,一边是美国的安全承诺,一边是中国的市场依赖。2025年7月,美澳联合声明再次强调反对台海局势的“单方面改变”,澳洲军舰继续参加南海演习。这些动作或许赢得了美国的掌声,却难免让中国存疑。长此以往,澳洲若始终脚踩两只船,难保不会落得两边不讨好。更何况,一旦中美关系有所缓和,或美国调整关税政策,澳大利亚凭借的市场优势随时可能消散。欧洲的案例正是前车之鉴,曾一度受益于中美摩擦,但随着美国对欧盟征收更高关税,企业迅速陷入困境。
总结来看,中美贸易战已持续七年,胜负仍未分明,却意外成就了澳大利亚的“赢家”地位。特朗普的政策本想打压中国,结果却让盟友渔翁得利。对澳大利亚而言,真正的出路不是在中美之间反复摇摆,而是认清持久稳定的合作伙伴在哪里。中国市场的规模与稳定性,远胜美国的“口头承诺”。如果澳大利亚继续在大国博弈中扮演棋子角色,最终恐怕难免付出代价。
信息来源:
金台资讯2025.08.27《第138届广交会澳大利亚推介会在悉尼举办》
第一财经2025.07.13《从能矿到绿色经济、金融服务与旅游业,中国与澳大利亚有哪些经贸合作新看点?》
华经情报网2025.02.19《2024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贸易额与贸易差额统计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