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线”曾是改变国家命运的一项重大工程,如今再翻阅,才发现还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。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1964—1978年间展开的规模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工业体系建设。那个阶段的重大机密,直到80年代末才逐步公开。它的目标,是把关键的工业、科技与国防能力搬到西南和内陆的山区,形成“以山为屏、以川为甲”的防务体系,让国家核心力量不易被外部打击所影响。
1965年至1972年,在华蓥山区陆续兴建了8家三线企业,当地人称之为“八大光”。这八座军工厂静卧在深山之中,留下的遗迹如今仍在山林间若隐若现,被称作“军工遗址”。今天,笔者要带你走进其中之一——国营红光仪器厂,也就是军工代号348厂,去寻觅它曾经的辉煌痕迹。
348厂选在华蓥市禄市镇的猴儿沟,建在一处原本废弃的炼铁高炉基础之上,1966年8月正式投产。起初,厂里主要生产制造歼击机用的瞄准具,并避免涉足其他射击仪器等军工品。后来,随着军用与民用需求的变化,厂里又陆续开展电影机、照相机、化油器、节气门等产品的研制与生产。到了1997年,在多方努力下,厂区的主生产线逐步搬迁至成都郫都区。
348厂占地约650亩,拥有约2400名职工。像当年其他三线工厂一样,它不仅是一座生产基地,更是一座“军工城”。工厂内的生活与生产设施一应俱全:宿舍、电影院、卫生所、托儿所、幼儿园、学校、食堂、澡堂、市场、邮局、灯光球场、职工俱乐部……一个完整的小社会,承载着家与工作、学习与娱乐的种种需求。
而今,留在山沟里的这座厂,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显出风雨的痕迹。高耸的楼群隐没在密林之间,风吹雨打把外墙的表皮抚摸得斑驳。原本的家属区住宅楼、学校、技校、车间大多还能勉强看见轮廓,但门窗早已失落,只剩下空洞的框架,任凭岁月在铁锈与木料之间发声。昔日书声琅琅、朝气蓬勃的校园,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,校园内再也听不到孩子们的嬉闹与讲读的声音;宽阔平整的水泥球场也不见踪影,曾经的热闹场景已化为记忆的一抹空白。
走在厂区里,绿色的藤蔓盘根错节,缠绕在一栋栋旧厂房和宿舍楼之上,逐渐把它们“包裹”起来。人来人往的气息早已远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冷清与沧桑。青苔爬满红砖瓦,门锁生锈,门窗残损,仿佛在诉说一个时代的繁华已成往事;曾经热闹的职工俱乐部如今沉默无声,只有风声与树枝摩擦的低语在空旷的走廊间回响。
在这些斑驳的墙影之间,记忆缓缓浮现:从雷鸣般的机械声到细致的工艺调整,从满是数据的设计间到热闹的生活区……一切仿佛都在告诉我们,三线建设不仅仅是一段历史,更是一段关于坚持、关于国家安全与自给自足的时代记忆。如今的348厂,成了自然与岁月共同书写的荒凉史诗,提醒人们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,也让人们在绿藤爬满的墙面间,追寻那段曾经轰鸣的岁月。